進入20世紀,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經濟、科技、軍事以及教育均出現了學習西方的熱潮,民族資本創建的化工企業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20世紀第一個10年,上海、山東等地先后建立了一批涂料、橡膠、塑料、輪胎、合成氨、染料、電石、酒精以及硫酸、硝酸、燒堿等小型化工廠,主要用于生產肥皂、火柴、染料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品。在此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先驅范旭東先生和吳蘊初先生先后創辦了“永利化學工業公司(1914年)”和“天原電化廠(1929年)”等少數幾個大型化學工廠,世稱“南吳北范”。其中,范旭東先生聘用的侯德榜博士帶領技術人員研發成功聯合制堿法,打破了當時索爾維公司對制堿技術的壟斷,將世界制堿技術推向了新的高度,永利公司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因質量優良,1926年獲得了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金獎,這是中國重工業首次獲得世界博覽會金獎,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進步的象征”,其開創性贏得了國際化工屆的極高評價。侯德榜先生先后被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學工程學會、美國機械學會以及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授予榮譽會員。
但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近代中國民族資本是難以發展壯大的,只能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特別是在日本大舉入侵中國后,大片國土淪為日偽統治區,剛剛興起的民族化學工業,被日偽當局限制、侵占、關閉,再加上原料被日本侵略者統一控制等原因,致使中國的民族化學工業舉步維艱、瀕臨絕境。中國化學工業的真正發展,應該說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解放區工業開始的,特別是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走過了從一窮二白到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再到向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跨越的不平凡發展歷程。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國、創新、實干、奉獻”紅色傳統或者紅色基因不斷得到傳承和弘揚,內涵越來越豐富,成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五個發展階段:艱難起步、奠定基礎、形成體系、建設大國、邁向強國。
第一個發展階段:艱難起步并在戰火中淬煉出石油和化學工業紅色基因(清朝末年~1949年)
與國統區和日本占領地區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和解放區受到嚴密封鎖,發展石油和化學工業所需要的設備、技術和原料嚴格受控。而戰爭急迫需要的炸藥、槍炮子彈,都因為原料供應和設備采購的限制而困難重重。為了贏得戰爭,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必須建立包括化工廠在內的自己的軍事工業。
據史料記載,大革命時期,規模比較大、比較有名的兵工廠,有中央蘇區的官田兵工廠(位于江西贛州市興國縣官田村)、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閩浙贛兵工廠。閩浙贛兵工廠所在地德興縣,盛產硫黃和硝石,為制造彈藥提供了必要的原料。兵工廠主要生產紅硝、馬硝、火藥等;鹚幦怯帽镜亓螯S、炭末和自行熬制的硝鹽加雄黃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由于缺鉛,便用錫代替,熔成錫水“倒”出彈頭,再放入稍大一點的模子澆上銅液,便制成了銅包錫的彈頭。這種彈頭因為有銅外殼,所以穿透力強;又因錫的熔點低,爆炸面廣,所以殺傷威力大。1934年,閩浙贛兵工廠工人達到800多名,僅次于1000余人的官田兵工廠,每天能制造子彈1000發、炸彈(包括手榴彈、地雷)300個。在當時被敵人封鎖,槍炮彈藥十分匱乏的情況下,依靠根據地軍民的智慧,使用土法生產彈藥,為中國革命和根據地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到抗日戰爭時期,隨著戰爭的發展,特別是日軍的封鎖、掃蕩和蠶食,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實行限共、反共的政策,不但軍事武器需要自己生產補充,而且還要發展經濟,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在陜甘寧邊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延長石油廠恢復了正常生產,并且建立了紫芳溝化學廠,奠定了邊區基本化學工業的基礎。1944年,邊區工廠廠長和職工大會評出了6位特等勞動英雄,延長石油廠廠長陳振夏和紫芳溝化學廠廠長錢志道是其中的兩位,毛澤東主席親自頒發獎狀,并分別題詞。給陳振夏的題詞是“埋頭苦干”,給錢志道的題詞是“熱心創造”。
陳振夏是上海崇明人,當過工人、司機、船員,參加過著名的“五卅”大罷工,盧溝橋事變后奔赴延安。1940年,中央軍委軍工局任命陳振夏為延長石油廠廠長,雖然他從未接觸過打井采油和煉油技術,但憑著一股韌勁、鉆勁,通過向工人請教學習,埋頭苦干,逐漸由外行成為內行。他設計了制蠟機和編芯機,用舊管材制作了鍋爐、煉油鍋,提煉了動力機用的潤滑油和黃油等。延長石油廠漸成規模,汽油、煤油、柴油,蠟燭、擦槍油、油墨、黃油、凡士林等石油產品源源不斷地供給前線、后方,黨中央、毛澤東主席使用的煤油燈的油、蠟燭,機關、學校、工廠使用的油墨、黃油等油品基本都由石油廠供應。此外,還用一部分煤油、石蠟從國統區換回解放區急需的布匹、藥品、電臺和槍支彈藥等。在延長石油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邊區石油生產搞得轟轟烈烈,實現了毛澤東主席在1942年12月陜甘寧邊區高干會議上提出的增加煉油生產,實現煤油自給,爭取一部分出口的要求,對抵制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志道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學系,先后在南京、太原有關化學研究所工作,研究毒氣和防毒面具。1938年,錢志道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信,自我介紹是學化學的,會造防毒面具,愿為人民的自由解放盡綿薄之力。毛澤東主席收到他的信后,當即讓李六如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期盼他早日光臨延安與抗日軍民共赴國難。到延安后,軍工局派他擔任化學廠總工程師,組織火藥、炸藥生產。當時籌建化學廠最大的困難是既缺乏機器設備,又缺乏懂行的人才,僅有從西安買回的捏合機、切片機等3臺設備,必須“一切從零開始”。盡管他沒有見過火藥、炸藥的生產,但強烈的事業心和邊區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促使他邊學習、邊研究、邊實踐,設計了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同時,他和廠長沈鴻緊密配合,通過潛心鉆研,反復試驗,不斷改進,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成功制造出了酒精分餾塔、乙醚制造設備、三酸(硫酸、硝酸、鹽酸)制造設備、蒸汽鍋爐、脫脂鍋、離心脫水機、切斷機、打漿機、碾片機、光石墨輥筒機等化工機械設備。成功試制出了硝酸、硫酸,1942年實現了批量生產。1943年8月,采用湯姆遜法生產硝化棉,又成功試產出硝化甘油、雙基發射藥。此外,還生產鹽酸、雷汞、硫化銻等化工產品。同年,用馬蘭草制造鈔票紙成功,至1944年共生產鈔票紙約10噸,滿足了邊區貿易公司印制商業流通券的需要。當時民用產品最缺的是火柴,賀龍同志要求化學廠做氯酸鉀供給火柴廠,他們很快就生產出了邊區急需的氯酸鉀。自制的氯酸鉀不僅解決了軍火上的大問題,同時也解決了火柴制造的原料困難。
除陜甘寧邊區以外,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膠東等根據地與解放區貫徹“自力更生、發展生產”的方針,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創辦了一批硫酸廠、化工廠、炸藥廠、皮革廠、造紙廠等企業,生產硫酸、硝酸、鹽酸、純堿、燒堿、酒精、乙醚、甘油等化工原料,以及雷汞、雷銀、硝化甘油、硝化棉、無煙火藥、炸藥等軍用產品,為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并且積累了辦廠和研發經驗,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石油和化學工業的骨干和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人民兵工“三大創造”之一的“缸塔法”制造硫酸。常規的硫酸制造工藝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接觸法,裝置復雜且需要白金粉做觸媒;另一種是鉛室法,工藝比較簡單,但需要大量的鉛板建造鉛室。但抗日根據地既無白金來源,也無鉛板可取,這兩種工藝都無法采用。1940年3月,晉察冀軍區工業部技術研究室的張方、張奎元等同志在河北省完縣利用當地出產的陶土缸試制硫酸獲得成功,從而創造了缸塔法硫酸生產工藝!案姿ā笔菍4口水缸一俯一仰地疊放,將中間兩個缸的缸底打穿,疊放后粘成一個簡易的塔。然后,將幾個這樣的高塔用陶瓷管上下交錯地串聯成一套制造硫酸的裝置,并用碎瓷片代替小塊焦炭,將二氧化硫氣體通入前塔下部,中間空塔內通入水蒸氣,從前塔塔底得到硫酸。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和副總參謀長左權在得知晉察冀軍區成功制造出濃硫酸后,專門給聶榮臻司令發來電報,稱“這是我們工業建設上的一大進步,也是解決工業建設特別是兵工工業建設之關鍵”。根據地軍民正是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發明出一個又一個“土辦法”,使根據地的化工生產得以全面開展。到抗戰后期,人民軍工基本實現了從“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到“沒有槍沒有炮我們自己造”的重大轉變。
根據地化工事業的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付出和犧牲。在當時條件下,防護設施很少,燒傷的事情經常發生。年輕工人被酒精燒掉耳朵、燒傷面容;不少女工被毀容、致殘;雷管或炮彈爆炸而獻出生命的更不在少數。在一些老軍工編寫的資料中,記錄了許多為軍工事業英勇獻身的英烈名單。張方,試制雷管時炸殘右手;張奎元,拆炮彈時腿受重傷;還有無數為發展軍事化學工業獻出生命的無名烈士,都為我國革命事業和石油化學工業發展作出了載入史冊的重大貢獻。
總之,革命戰爭年代,中國近代石油和化學工業有了一定發展,但是基礎十分薄弱,石油和化工廠的規模大都很小,設備裝備很差,勞動條件惡劣,生產技術水平很低,生產的品種也很有限,據歷史記載,當時最高年產量,原油12萬噸、硫酸18萬噸、硫酸銨22.6萬噸、純堿10.3萬噸、燒堿1.2萬噸、輪胎4萬條。1949年,化學工業總產值只有1.77億元。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根據地化學工業已經具備了“愛國、創新、實干、奉獻”的紅色基因和傳統,為新中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第二個發展階段:奠定基礎邁出有計劃地發展化學工業的第一步(1949年~1957年)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在當時工業化的發展中,還有發展工業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的提法。在“一五”規劃中,化學工業得到了高度的重視,民族化學工業發展的環境極大改善,民主革命時期創辦的化工企業得到迅速恢復,公私合營順利完成!耙晃濉睍r期新中國的化學工業發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大型項目開始布局,產品產量成倍增長,產值規模不斷擴大,技術研發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現代化工教育積極推進,從化肥、三酸兩堿、無機鹽、電石、涂料、染料、橡膠等已有的產業直到氟硅材料、合成樹脂等化工材料新的產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基本滿足了當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化學工業的需求。
隨著全國各地陸續解放,在對解放區化工企業進行搬遷并組建了一批新企業的同時,國家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化工企業進行了接管,部分私營企業進行了公私合營改造。這些企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部分重點企業得到了擴建,極大地激發了工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比如中央政府十分重視天津永利堿廠,劉少奇副主席、朱德總司令分別于1949年5月6日和6月1日視察了天津永利堿廠,劉少奇表達了黨和政府對工廠生產情況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7月,毛澤東主席又親自接見了從印度回國的侯德榜博士,詳細傾聽了侯德榜關于復興中國工業的意見及范旭東先生生前建設十大化工企業的設想。毛澤東主席對侯德榜博士講:“革命是我們的事業,工業建設要看你們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新中國!敝芏鱽砀敝飨诳赐畹掳癫┦繒r,侯德榜提出永利沽廠、寧廠生產原料不足,產品銷路不暢,資金周轉遲滯等問題。周恩來當即表示,政府可以收購產品,提供周轉資金,原料供應待交通暢通后一定盡力幫助。并囑咐侯德榜博士只要對發展生產有利,不管什么困難,希望隨時相告,政府一定全力相助。人民政府將永利堿廠的供銷納入國家計劃,保證原燃料的供應,統一包銷產品。僅1951年政府用于永利堿廠恢復生產的投資貸款就高達563億元(舊幣)。
通過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改擴建,1952年我國化學工業的主要產品產量都超過了解放前最高的年產水平。其中,硫酸19萬噸、濃硝酸1.06萬噸、鹽酸1.4萬噸、純堿19.2萬噸、燒堿7.9萬噸、化肥3.9萬噸、合成氨3.8萬噸、電石1.1萬噸、農藥0.2萬噸、染料1.64萬噸、涂料2.7萬噸、塑料0.2萬噸、輪胎外胎42萬條;た偖a值達到7.73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4.36倍。
1953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當年中國和蘇聯正式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協定》,至1954年10月援助項目達156個,其中有15個化工和煉油項目,即吉林化肥廠、吉林染料廠、吉林電石廠、吉林熱電廠、蘭州煉油廠、撫順石油二廠、蘭州化肥廠、蘭州合成橡膠廠、蘭州熱電廠、太原化肥廠、太原化工廠、太原制藥廠、太原熱電廠、華北制藥廠、保定電影膠片廠。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大規模地引進化工技術和成套裝備的工作。
在當時,蘇聯援建的項目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技術上都是比較先進的。比如吉林化工區由吉林化肥廠、吉林染料廠、吉林電石廠、吉林熱電廠組成,是以煤、焦和焦化副產品為原料的化工基地。吉林化肥廠的設計能力為年產合成氨5萬噸、稀硝酸7.7萬噸、濃硝酸1.5萬噸、硝酸銨9萬噸、甲醇0.4萬噸;染料廠的設計能力為年產7種還原、冰染染料0.29萬噸,苯酐、二萘酚、H酸等14種中間體0.8萬噸,硫酸等6種無機化工產品5萬噸;電石廠的設計能力為年產電石6萬噸、碳化鈣1萬噸。吉林化工區的建設規模是空前的,此前國內從來沒有干過如此大的化工工程;^的建設得到了全國的支援,國家采取“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從各地調集了3萬名職工,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這支隊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頂著凜冽的寒風,夜以繼日地戰斗在松花江畔,出現了許多動人心弦的事跡,涌現出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從1955年4月開始施工,經過兩年半的時間基本建成。
除蘇聯援建的15個化工項目外,政府還組織了對上海、天津、大連、南京、沈陽、錦西、青島等地的老化工廠的改造和擴建,重點發展基本化工原料。另外還對私營化工企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從加工訂貨,到統購包銷,再到1956年全部實現公私合營,并將私營化工企業的生產統一納入到了國家計劃。
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時,化學工業總產值達到26.53億元,主要化工產品產量也成倍增長。這一時期建設的化工項目,特別是蘇聯援建的項目,為新中國化學工業培養了第一代生產、科研、設計、施工、制造技術隊伍,積累了建設大型化工廠的經驗,對滿足農業生產和國防工業的需要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縮小了與世界化學工業的差距。中國化學工業的技術研發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合成氨高壓合成塔、過磷酸鈣制備、沸騰爐焙燒、聯合制堿法、高效有機磷農藥、殺菌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氯丁橡膠、丁苯橡膠、順丁橡膠、合成纖維、合成樹脂、醇酸樹脂、軍用瀝青等一大批當時比較先進的技術相繼在研發上取得重要進展,不但提高了化肥、純堿、涂料、染料等基礎化學工業的水平,也推動了化工材料等產業的逐漸起步。
這一時期,我國化學工業規劃制定與實施、大型項目建設與生產管理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特別是在一窮二白嚴重落后的情況下,實施計劃經濟對于鞏固和發展新生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個發展階段:形成體系并以支援農業和國防建設為重點的產業結構升級(1958年~1978年)
這一時期,黨和國家考慮最多的就是老百姓的“吃穿用”生活問題,同時還有國防問題。1949年11月,在美國提議下巴黎統籌委員會成立,“巴統”的宗旨就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再加上1959年蘇聯撕毀協議,1960年單方面決定撤走專家,中國的技術裝備都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時期,也是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1963年~1972年這十年是年均出生人口最多的十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過2500萬人,最高的年份是1963年出生人口接近3000萬人。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快速發展,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的輝煌時期,在這20年的時間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干成了三件改天換地的大事。
第一件改天換地的大事,就是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石油短缺一直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大難題。在建國初期,毛澤東主席就親自聽取石油部的工作匯報,聽完匯報毛主席語重心長地說,“美國人講中國地質老,沒有石油,看起來起碼新疆、甘肅這些地方是有的。怎么樣,石油部,你也給我們樹立點希望”。同時毛主席也很有感慨地講,“搞石油艱苦呵!看來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毛澤東主席的這些指示,一直成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始終鼓舞著石油戰線上廣大職工不怕困難、艱苦奮戰,立志甩掉石油工業落后帽子的堅定決心和信心。1959年9月26日在東北松嫩平原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巖油田,并成功建成第一座“松基三井”的高產油井。從此就拉開了“大慶油田”的大會戰。1960年4月王進喜帶領1205鉆進隊開進大慶油田,喊出了“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在這場艱苦卓絕的石油大會戰中,石油工人硬是靠人拉肩扛,在頭頂藍天、腳踏荒原的極端困難條件下,在冰天雪地中奪取了“大慶油田”會戰的勝利,鑄就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大慶油田投產后,我國原油產量逐年上升,1959年原油產量只有372萬噸,1963年到達686萬噸。1963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我國石油產品已經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一舉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的歷史!
第二件改天換地的大事,就是化肥工業和化纖工業的發展取消了全國使用“糧票”和“布票”的歷史。為解決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發展化肥就成為當時化學工業的首要任務,因此當時的化工部也被稱為化肥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受技術裝備限制,我國發展大化肥和中型化肥都比較困難。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領導干部工作會議上提出:“化肥工廠,中央、省、專區三級都可以設立!被げ刻岢隽伺d辦小型氮肥廠的設想,先后開發并建設了400噸/年型、800噸/年型和2000噸/年型合成氨示范廠和定點廠,隨后中央安排了35套800噸/年裝置建設任務;げ康试O計院在年產1萬噸合成氨、配4萬噸碳酸氫銨的方案測算中發現,可以采用含二氧化碳較多的合成氨原料氣與氨直接進行碳化制取碳酸氫銨。這樣,在凈化合成氨原料氣的同時,又可使二氧化碳得到充分利用。隨后,侯德榜直接領導科研人員進行了試驗研究工作,提出了完整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氫銨工藝,并組織編制了年產2000噸合成氨配8000噸碳酸氫銨裝置(當時稱為縣級氮肥廠)的設計。碳酸氫銨這一新生產工藝,是中國人研發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氮肥品種。在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中國得到大量推廣,建設了一批年產合成氨800噸和2000噸系列的縣級小氮肥廠,并在北京化工實驗廠建設了年產1萬噸合成氨配套4萬噸碳酸氫銨工廠。在實踐中,經過幾年連續攻關,一批小型氮肥廠闖過了技術關、質量關、經濟關,逐步實現了正常穩定生產。1964年上海、江蘇等省市辦有小型氮肥廠的一些縣,大部分都成了糧食畝產千斤縣,基本上實現了《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規定的單產指標。
農業需要大量化肥,小型氮肥廠具有建設周期短、設備容易制造、投資少、便于地方集資興建等特點。加之小型氮肥廠一般屬縣管轄,自產自用,因而各縣辦廠的積極性很高。1968年以后,小型氮肥廠迅猛發展。1969年~1978年10年間,全國先后建成了小型氮肥廠1225個。與此同時,一些有能力自己配套設備的省、市,對部分建廠早、條件好的小型廠擇優進行填平補齊和設備更新改造,擴大了生產能力。1979年,全國小型氮肥廠總數達到1533個,當年產氨658.4萬噸,占全國合成氨總產量的55.6%,對糧食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發展小、中型氮肥的同時,我國也十分關注著全球化工技術進步以及產業發展趨勢。上世紀60年代,國際石油化工技術進入到規;蠊I生產階段,西方國家利用石油為原料,生產合成樹脂、合成纖維等合成材料,價廉物美。合成材料開始在工業和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1962年下半年,周恩來總理召開了各位副總理、計委、科委、外貿部和各工業部門參加的一系列會議,聽取了出國訪問的專家和外貿部門的匯報。匯報認為:二戰以來,雖然世界上局部戰爭不斷,但是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和科學技術上都有了很大發展,國際貿易在不斷擴大,尤其是西方化學工業在技術上有了一系列新的突破,石油化工和有機合成技術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突破,如各種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新型塑料等,合成氨設備的大型化也使化肥工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外交和外貿部門的同志認為,盡管美國竭力阻撓,但從某些西方國家進口某些技術裝備是有可能的。周恩來總理在一次會議上提出,結合當前和長遠需要,首先應當爭取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制造化學纖維、化學肥料和石油裂解的成套設備,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以建立中國石油化學工業的現代基礎,并逐步解決國內迫切需要的“吃、穿、用”問題。這次會上,決定成立一個化纖小組和一個化肥小組,由柴樹藩任組長、錢之光和李蘇分別任副組長,責成兩個小組召集專家認真討論,綜合平衡,提出進口化纖和化肥成套設備的方案。
1963年后,中國和日本、英國、荷蘭、法國、意大利等國簽訂協議,涉及大小成套設備項目共20余項,合同金額約3億美元,主要是石油化學工業的石油裂解、烯烴分離、合成纖維(維尼綸、腈綸、丙綸等)、合成橡膠、塑料(聚乙烯、聚丙烯等)、大型化肥廠(全循環法尿素廠)、丁辛醇廠等。
上世紀70年代初,如何保證人民的“吃穿用”壓力越來越大。中央要求燃化部研究化學工業如何加大力度支援農業和輕紡工業,幫助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迫切問題。1971年底,李先念在國務院主持會議,聽取了康世恩部長的匯報。當時國務院有些領導同志第一次聽到30萬噸/年乙烯和30萬噸/年合成氨的概念,都非常高興。1972年1月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正式作出報告:為利用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迅速發展化學纖維和化肥,經與輕工、燃化、商業、外貿等部門共同研究,提出了進口化纖、化肥技術和設備的方案。國務院業務組李先念、華國鋒、余秋里在研究同意國家計委的報告后,給周恩來總理寫了報告!盀榱吮U先嗣裆詈凸I生產的需要,必須大力發展石油化工,把化纖、化肥工業搞上去。因此,擬引進化纖新技術成套設備4套,化肥設備2套,以及部分關鍵設備和材料,約需4億美元。投產后,一年可生產化纖24萬噸(相當500萬擔棉花),化肥400萬噸。擬引進這些技術設備,都是以天然氣、油田氣和石油為原料的,原料比較有保障!2月5日,周恩來總理批示同意,并報毛澤東主席獲得批準。
1973年1月,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國家計委上報《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建議三五年內引進43億美元、26個成套設備、單機和關鍵設備技術!八娜桨浮庇纱藛柺!八娜桨浮币M對象包括日本、美國、聯邦德國、法國、荷蘭、瑞士、意大利等十幾個西方國家。至1979年“四三方案”引進項目合同全部履行完畢,合同成交金額39.6億美元!八娜桨浮敝写蠡ろ椖空21個,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化、1套烷基苯裝置!八娜桨浮笔侵袊砸M蘇聯援助后第二次大規模引進設備技術,通過“四三方案”的實施,形成了乙烯、化肥和化纖等一批大型石化基地。
這批引進的技術和裝備,對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以及紡織工業來講都是重要的里程碑。20世紀70年代初,以輕油為原料30萬噸/年乙烯大型裝置在美國和日本剛出現不久,中國就及時抓住了發展潮流,使中國石化工業站到較高的起點上。這批以引進技術布局和建設的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主要有北京石油化工總廠、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大慶、齊魯、南京揚子石油化工廠以及13套大化肥廠等,這些引進技術的企業大部分都成為中國石油化學工業的骨干企業,在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批引進技術,對解決全國人民的“吃、穿、用”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至20世紀80年代初,滌棉布、滌綸長絲織物和中長纖維布等已完全擺脫了供不應求的局面。1983年12月,中國停止實行了29年之久的棉布憑布票限量供應的制度。引進化肥裝置的建成,使中國合成氨生產能力在幾年內提高了30%,對于支援農業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5年開始定量供應糧食的糧票,到1993年也退出了流通領域。在10多億人口的大國,結束了使用近30年、40年之久的“布票”“糧票”可謂是改天換地的又一件大事。
第三件改天換地的大事,就是石油化學工業也為我國“兩彈一星”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就說過,“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原子彈)”,并在1955年就明確指出,“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以的”。在“兩彈一星”研制中,南京化工廠的總工程師姜圣階接受周恩來總理建議,調到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任國營404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領導和組織了六氟化鈾廠的設計和運行,領導和組織中國第一個大型核反應堆的設計、建造和運行工作,并為提供鈾、钚和氚等高純產品,組織攻關,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首次核試驗提供了合格的關鍵產品和部件。704、705廠等化工企業先后生產出重水、偏二甲肼、聚四氟乙烯等高能燃料和新型化工材料,煉油企業和石化研究院所開展了以“三航”(航空汽油、航空煤油、航空潤滑油)“兩劑”(煉油催化劑和油品添加劑)、“兩彈一機”(原子彈、導彈、新型飛機)配套用油為重點的攻關會戰,涂料、染料等企業開展了航空、艦船用防腐涂料以及軍用燃料的攻關與會戰,滿足了國防尖端技術和國防工業的需要。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及隨后“兩彈一星”的重大發展,都凝聚著化工人的智慧和心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為中國的國防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這一時期,雖然發生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也經歷了幾次波折,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經過自我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很快恢復了增長。
1977年,化工行業總產值增長到344.51億元,比1957年增長了12倍,可生產2萬余種化工產品,初步形成了由化學礦山、石油化工、煤化工、無機酸堿鹽、化肥、農藥、橡膠、有機原料、染顏料、涂料、化學試劑、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單體、催化劑和助劑、化工新材料以及化工機械等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化學工業體系。
第四個發展階段:建設大國,實現了向建設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的歷史性跨越(1978年~2010年)
1978年,黨中央果斷實施了改革開放政策,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期。改革解決了計劃經濟體制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市場對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由擴大企業自主權,到推行經濟責任制,再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石油和化工企業活力大大增強,民營企業蓬勃發展(2011年,行業非公經濟總產值5.7萬億元,占比50.1%,歷史上首次過半),石化產品價格機制改革基本完成,化工行業深入實施“科技興化”“學吉化”和“外向型經濟”三大戰略,中國化工市場也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化工市場。主要跨國石化公司紛紛涌入中國市場,中國石化企業也開始走出國門。2010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主營業務收入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其中化學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23萬億元,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燒堿、純堿、硫酸、醋酸、化肥、農藥、輪胎等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
一是生產工藝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特別是特低滲透油田、深海開發技術、頁巖油氣開發技術等等,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F代煉廠全流程技術,形成了催化裂化、加氫系列技術,特別是催化裂化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催化劑研發生產也取得重大突破,千萬噸級大型煉油聯合裝置、百萬噸級大型乙烯、大型聚丙烯、苯乙烯、甲苯歧化、芳烴抽提等成套技術和裝置實現工業化應用。石化產品快速增長,新品種不斷涌現,基本滿足了快速增長的國民經濟對有機化工原料、精細化學品的需要;ば虏牧霞夹g,特別是高端化工新材料技術也取得了一系列領先突破。
二是化肥、純堿、燒堿、無機鹽、農藥、涂料、染料等基礎行業也陸續進入黃金發展期。隨著新型煤氣化技術的突破和裝置大型化,氮肥產業結構和原料結構不斷優化,中國于20世紀90代初成為世界最大氮肥生產國,21世紀初實現尿素產品的凈出口。根據國內磷資源現狀,中國獨立自主大力發展了大型裝置及生產技術,2005年磷肥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先后建成100萬噸/年青海察爾汗鹽湖項目、120萬噸/年羅布泊鉀鹽項目,中國鉀肥發展也取得了世界市場的話語權。高效低毒農藥加快發展,中國農藥從仿制型向創制型持續轉型,由農藥進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大國。染料、涂料產量先后躍居世界第一,綠色環保型高端產品、特種涂料占比增大,為核電、風電、太陽能、航空航天、艦船、高鐵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氟硅、生物化工、三大合成材料、現代煤化工進入快速發展期。經過80、90年代對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中國氟硅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突破了全氟離子交換膜、六氟磷酸鋰、聚偏氟乙烯等一大批長期被國外壟斷的核心技術,為國民經濟提供了大批高端精細化學品,成為世界重要的氟硅生產基地。改革開放初,中國的生物化工產業技術落后、規模很小、應用面很窄,在國家科技和產業政策的支持下,僅用30多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乙醇、總溶劑(丙酮、丁酮)、有機酸、氨基酸和酶制劑等許多發酵產品技術工藝水平不斷提高,青霉素、檸檬酸、有機酸等主要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技術總水平在世界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三大合成材料技術裝備國產化進程加快,創制出聚氨酯、聚酰胺、尼龍、工程樹脂、熱塑性樹脂、特種工程樹脂、丁苯橡膠、丁腈橡膠等大批高端、專用產品,為促進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作出了貢獻。根據中國多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特點,現代煤化工技術進步明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間接煤制油、直接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芳烴、煤制乙二醇等示范項目成功運營,促進了全球石化產業原料多元化進程,得到了國際化工行業的高度評價。
這一時期,雖然建成了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還不是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產業結構低端供給明顯過剩,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突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落后,生態環保壓力增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競爭力都比較弱,急需轉變發展方式,走出一條創新驅動型、本質安全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新路子。
第五個發展階段:邁向強國,全面開啟建設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的新征程(2010年至今)
從“十三五”規劃開始,我們提出了由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向強國跨越的目標,這是一個更加艱巨、更加宏偉、更加壯闊的新的偉大征程。這個目標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全行業創新發展、面向未來、引領風騷的熱情和干勁,一個向世界石油和化工強國跨越的新的偉大征程,正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中華大地上轟轟烈烈、扎扎實實的向前推進。
什么是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我們提出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至少應該有四個標準:一是具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占據行業技術制高點的核心技術;二是具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包括化工園區);三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行業經濟效率和經濟效益;四是擁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品牌和各類技術管理人才。盡管這個歷史發展任務十分艱巨,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對行業發展的歷史責任。我們欣喜地看到,自“十三五”以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這四個方面的突破,正以春筍破土般的速度,邁出了節節高升的跨越腳步,行業發展的質量正在發生深刻而積極的變化。
一是全行業面向未來的創新能力正在顯著提升。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目前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高端前沿技術正在向五大領域集聚:即化工新能源領域、化工新材料領域、高端精細化學品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和安全環保領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正在瞄準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高端前沿技術發展的趨勢,進入了一個面向未來、以自主創新為主的全新階段。未來10年要基本實現或全部實現邁入石油化工強國的四大標準,將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轉變。
“十三五”以來,我們石化行業面向未來的自主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升,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術,開發了一批先進產品,突破了一批“制高點”技術,面向未來的自主創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取得世界領先的突破!笆濉币詠,中國頁巖氣勘探開發技術在“大面積、高豐度頁巖氣富集”理論指導下,建成了600多座頁巖氣井,2015年日均產量達到5億立方米,2020年產量突破200億立方米,在國內天然氣產量中占比超過10%,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頁巖氣生產國。在“南海高溫高壓鉆完井關鍵技術及工業化應用”和“渤海灣盆地深層大型整裝凝析油氣田勘探理論技術與重大發現”的指導下,建成了我國海上首個高溫高壓氣田東方13-1和我國海上最大的高溫高壓氣田13-2。隨著流花21-2油田的順利投產,流花16-2油田群全面投產,我國開創了亞洲最大的深海水下生產系統,這個海上油田高峰年產量將超450萬立方米,輕烴的產量將突破300立方米。在渤海灣成功發現了千億立方米大氣田。五年來,中國海油新增探明石油、天然氣地質儲量13億噸和超5000億立方米。我國低滲透油氣田和致密氣田勘探開發理論的創新突破,使我國鄂爾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開發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大慶油田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了從陸相頁巖生油到陸相頁巖產油的理論突破,又發現了地質儲量12.68億噸頁巖油,甩掉了老油田儲采失衡的帽子。在保障傳統能源安全的同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化集團等央企也在化工新能源方面全面布局,大膽開拓,化工新能源的技術創新也取得了領先的突破。
化工新材料在先進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樹脂、功能性膜材料等一系列重要領域又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脂肪/環族異氰酸酯是生產高檔聚氨酯的核心原料,萬華化學開發的脂肪族異氰酸酯ADI全產業鏈制造技術,打破了國外公司對ADI系列產品全產業鏈制造技術長達70年的壟斷,培育出了世界上品種最齊全、技術領先、產業鏈最完整的ADI特色產業集群,實現了航天航空、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關鍵原材料國產化自主供應。該成果累計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178件,已獲授權119件,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半芳香族尼龍是耐高溫聚合物的一個重要的新興品種,金發科技歷時十余年,終于成功開發性能優異的耐高溫半芳香尼龍PA10T系列產品,實現了半芳香高溫尼龍的產業化,擁有世界最大的PA10T工業化裝置,近五年已銷售近萬噸樹脂產品,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和市場壟斷,搶占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填補了耐高溫尼龍工程塑料制備技術的空白。聚苯硫醚(PPS)樹脂制備技術一直被美日跨國公司壟斷,國外一直嚴格限制PPS生產技術轉讓到中國。從2008年,浙江新和成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合作,歷經10多年的埋頭研發,終于建成萬噸級PPS樹脂生產裝置,已獲美國、日本、韓國、歐洲等國外專利7件,國內發明專利11件,F已成功合成出纖維級、注塑級和擠出級高性能PPS樹脂系列產品,有效實現了進口替代,大幅提升了我國PPS樹脂及成品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
在現代煤化工領域,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圍繞甲醇制烯烴技術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研發工作,DMTO技術榮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笆濉币詠,大連化物所持續推進甲醇制烯烴技術進步,特別是MTO第二代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煤制烯烴技術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甲醇制烯烴技術持續創新帶動了我國煤制烯烴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正在向短流程、低碳化方向發展。合成氣一步法制烯烴技術、合成氣一步法制芳烴、甲烷無氧偶聯制乙烯聯產芳烴技術、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技術、甲烷-二氧化碳干重整制合成氣技術等技術正處在破繭而出的關鍵階段,現代煤化工在不斷創新中正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全行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正在快速成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們行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這一點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得到充分體現。2021年8月2日在《財富》雜志剛剛發布的世界500強名單中,中國大陸(含香港)有143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目連續2年超過美國(122)家。其中有19家能源化工企業入圍財富世界500強,中石化居第2位,臺塑居第6位,中石油居第13位,恒力集團居第15位,先正達居第26位,萬華化學居第29位,榮盛石化首次上榜居第42位。特別是恒力集團凈資產收益率進入世界前50強,非常耀眼。在全球化工50強公司名單中,美國有10家,日本有8家,中國有7家,德國有5家,韓國和英國各3家。全球化工50強,巴斯夫位居第一,2020年化學品銷售額位674.9億美元;中石化化學品銷售額為466.6億美元,位居第二;最后一名銷售額門檻為64億美元。進入全球化工50強的中國企業,排名基本處于持平或者上升狀態,反映出中國化工行業蓬勃發展的態勢。除中石化、臺塑外,中石油排名第13位與上年持平;恒力石化位居第15位,大幅上升11名;中國中化旗下的先正達位列第26位;萬華化學位居第29位;榮盛石化今年第一次進入50強,位居第42名。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石化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今后進入世界500強和全球化工50強的企業,將會越來越多,國際競爭力將會越來越強。
三是全行業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正在大幅度改善。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我們行業的狀況,我想從能耗指標、銷售收入利潤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三個方面來看一看變化。
首先看一看能耗指標的變化。我們行業是能源消耗的大戶,2010年全行業能源消耗總量為4.1億噸標準煤,2020年消耗總量為6.8億噸標準煤,但隨著節能減排工作的加快,行業能源消耗增速也在快速下降!笆濉比袠I能源消耗增速為6.8%,到“十三五”下降為4.9%。煉油、乙烯、合成氨、燒堿、電石等重點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分別下降4.4%、7.8%、8.7%、26.0%、6.7%,部分石化和化工企業能效指標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我們行業從2011年開始,組織開展了全行業能效“領跑者”發布活動,評選產品從2011年的10個增加到2020年的20個,覆蓋品種擴展到33個。10年來,全行業重點產品綜合能耗顯著下降,能效水平明顯提升。以煙煤(包括褐煤)為原料的合成氨為例,2020年能效“領跑者”企業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為1192千克標煤/噸,比2011年第一次能效“領跑者”發布的1554千克標煤/噸下降了23.3%,下降幅度較大的還有黃磷、聚氯乙烯、電石、燒堿等產品,對應下降幅度分別為27.8%、22.2%、16.8%、9.5%。
其次看一看全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率的變化。2015年全行業銷售收入利潤率為4.9%,2018年為6.8%,2019年為5.4%,2020年為4.7%,2021年上半年為7.2%。從總體上看全行業盈利能力是在穩步提升的。
再次看一看我們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由于統計的原因,多年來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比較。但從幾個央企全員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就可以看出全行業勞動生產率變化的大趨勢。2014年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化集團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是177.29萬、76.84萬、83.68萬和66.75萬元/人年,2020年分別是237.90萬、118.44萬、89.30萬和101.43萬元/人年。這個變化趨勢充分說明我們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的可喜變化。在向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跨越的征程中,全行業經營效率和經濟效益一定會實現一個新的大幅度的提升跨越。
四是人才培養成長的環境正在發生全新變化。今年7月份,教育部邀請我到天津大學給全國105所設有化工系的高等院校的領導,就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國家級一流化工專業建設交換意見,充分體現了教育部和高等院校對行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我在座談會上講,從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從向強國跨越的主要標志中,我們行業發出了迫切需要四大類人才的急切呼喚。這四大類人才分別是:一是需要一大批既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又善于解決問題的創新型人才;二是需要一大批具有戰略思維、戰略決策、戰略管理的企業家人才;三是需要一大批具有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技術突出、甘于埋頭苦干的大國工匠人才;四是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現代信息技術,又有石油化工專業背景的跨界復合型人才。而且我還強調了,“我們行業在向強國跨越的進程中,已經為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創新人才,特別是上述四個方面的特殊人才,搭建了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蓖瑫r我還講,從我們行業發展的需求看,當前人才供給有三大突出矛盾:一是供給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高端研發人員占比較少;二是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三是化工教育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滯后于行業發展變化。最后我還對化工類國家級一流學科建設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擁有化工類國家一級專業的大學要努力建設成最好的研究型大學;二是化工類國家級一流專業要努力多培養勇于面向未來的創新型人才;三是化工類國家一流專業要積極參與國家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重大活動。在國家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和行業發展不斷跨越的形勢下,我們行業發展的環境和人才培養成長一定會出現后繼有人、人才輩出的喜人變化。
我們堅信,在今后10年或者更長一點兒的時間內,一個領先于世界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一個閃爍著幾代石油化工人孜孜追求的夢想,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奮斗中實現!
百年發展歷程,百年發展豐碑,充分展示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這支隊伍的精神風貌、頑強作風和奮斗本色。實踐告訴我們,這是一支堅持用實業報效祖國的隊伍,是一支忠誠于中國共產黨的隊伍,是一支“埋頭苦干”“熱心創造”的隊伍,是一支勇于拼搏、敢打硬仗、敢為人先的隊伍,更是一支能夠預見未來,善于挑戰未來,敢于創造未來的隊伍!我們對這支具有紅色基因、具有優良傳統、具有遠大志向的隊伍,充滿了驕傲、自豪和信心!
同志們,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百年發展歷程既坎坷又偉大,既曲折又輝煌,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根本保證。沒有中國共產黨這個核心的堅強領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就不可能從一窮二白迅速發展為石油和化學工業大國,更不可能實現向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國跨越的百年夢想、創造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生產力才能得到根本性解放,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快速、高質量發展的軌道,才能為實現中國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加偉大的貢獻!